VEX机器人亚洲公开赛是亚洲地区最大的机器人教育及竞赛平台,为VEX世锦赛选拔亚洲及中国大陆地区优秀队伍,代表着亚洲机器人教育的最高水准。他们从亚洲地区约40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实力不容小觑。想必很多人都开始好奇,闵中的同学们是怎么参与到这个重量级的比赛中去的呢?
请跟着小编的镜头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看到四个中学生的时候,小编不禁在感叹,年轻真好,那种朝气和憧憬的状态,让人感觉到希望和动力,然而,当和他们聊起自己的机器人以及比赛,获奖这些话题的时候,小编再次感叹,在闵行中学学习,真好。
安装小机器人时的专注
第一次抓住物体时的惊喜
对照指南检查操作时的认真......
每一周他们都会在周五去交大学习和实践操作机器人的设计和组装等课程,平时也要在学校课程之外,研究图纸、商定方案。他们中的三个男孩直言不讳,他们是在用同龄人打游戏、看直播的时间,做电焊、画图纸、一次次在实验的成败中,累积经验,获得知识和技术储备。
四人中的队长——顾毅告诉小编,他们也已经记不清,多少个周末和交大的老师一起研究各种方案了。在他看来,科技领域更加能体现匠人精神,一次次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实验就是技术积累的过程。
付出总有回报。体验实践机器人课程的过程,既是他们能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一个团队协作的锻炼。
表达观点和辩论是团队之中不可或缺的引爆点。几个人都记得一件小事,在设计一个机器人小车射球的环节时,队员俞晓洋和队长顾毅产生了分歧,俞晓阳想到用齿轮发射,优势是射出的瞄准性好,轨迹容易控制。但是,顾毅有别的想法,他主张用弹射的方式,一方面节省电力,可以让小车运动速度和续航力更优化,一方面射出的速度也会更快。
两人各有思路,最终办法就是沟通,他们叫“比方案”。经过分析和实验,他们发现顾毅的想法效率更高。分歧在事实面前,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最后小编问了他们许多家长和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怎么才能既当学霸,又不掉书袋子。
四人中的小女生张宝蓉说出了真谛,她告诉小编,合理分配时间是平衡爱好和学习的关键,对于每一周的时间都要有合理的规划,当日事当日毕,不能因为有爱好,有理想,就荒废了现在基础课程,不然追逐梦想的过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所以,这次采访也让小编感慨,素质教育,其实更多地是让学生原发性地挖掘自身潜力和专注方向,帮助他们懂得怎么规划自己的时间、青春甚至人生。
正如面前的四个中学生,不仅学习、爱好可以自我管理,而且他们四人的体育也是各有所长,一直腼腆的高个子男孩,潘弘宇还准备冲击国家二级运动员。
谈及这段准备vex asia open的时光,心中还是会想起那种一个团队共同努力为一个目标而奋进的精神状态。我们在准备机器人的时候一心就只需要想着机器人,可以抛开一切烦心事...那就来谈谈我们的“团建”生活吧,还是要归功于队长得当的调配和操作手、程序员、观察手的辛勤付出,胜不骄败不馁,我们当天晚上还是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动程序以求更加精准...程序员潘哥甚至熬夜熬到三四点钟才睡觉。小小的团队,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做着最必不可少的工作,各司其职,也互相帮衬。
这是最好的我们
All For Vex
在这次比赛中,我是编程手,在比赛前的每周五放学,不管电闪雷鸣还是倾盆大雨,我都会去往交通大学调写我的程序,保证它在比赛过程中能达到万无一失。虽然比赛时有所差错,但在中场休息时段,我都及时把错误及时改正了。
令我收获最大的不仅仅是这次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让我领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机器有故障时,我们同心协力维修机器;比赛时观察手与操作手配合默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心领神会;打赢比赛时共同的喜悦等等等等。接下来的时间里,更大的挑战将一个一个迎着我们走来,但我们不会退缩,我,我们都会一直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由于已经有了前两次国赛与城市赛的经验,这次的比赛我们准备更加充分。无论是从前期的准备搭建,还是平日里坚持不懈的训练、调试自动,我们都从学习之余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断提高质量,实践出成绩。
在比赛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强队,他们的实力远在我们之上,但我们没有失去信心,调整好心态,着眼于眼前的比赛,第一天获得了3比0的成绩。后来由于遇到一位超强的静安少年宫对手,不敌而败下阵来。但我们作为品学优良的闵中学子,出于尊敬与敬佩之心,与他握手,互相勉励。实践比赛,学到的不仅是课堂学不到的知识,更提升了我们的心态。
我们的队伍虽然没有其他队伍来的强,但是我们有着对机器人的热爱和执着。最大的问题不是经验,而是时间。讨论战术、编程修改一忙总是忙到凌晨两三点,打完第一场比赛时,让我意识到了我们团队跟其他团队的差距,我更是集齐了所有组员一起共同讨论,研究比赛视频,最终选择了重新组装。
我们每个人除了军训一周,考试三天,仅有十天时间。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学习、机器人的压力,但都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加快了拧螺丝的速度,敲键盘的速度。考试后更是赶去交大开始组装搭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在队员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拼劲,这是我们身为闵中学子的一种奋斗精神!
孩子们的获奖,与闵中的科创教育传统密不可分。
近年来,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和挑战面前,闵行中学与上海交大、同济等大学合作,建设高品质中学生创新素养课程系列。学校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科技人才培养的现代学校科技教育模式,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实现手段,以“3+1课程”为主要实施手段,推行科技教育。
3是指三类课程:
拓展课、选修课、社团课。从学生成长可持续发展出发,学校鼓励各个学科在基础性课程中以创新素养培育为核心,将学生的应试和学生的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同时,学校也大力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多种拓展性、研究性的课。程。
1是指少年科学社。
少年科学社由各学科科技特长学生组成,经专家审核入选科学社,进一步配备指导教师全程督导,通过组织讲座、专家面对面指导等方式进行项目管理,全程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完成高品质的科学研究,实现学生科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同伴榜样激励,启发创新意识;
多元课程开设,满足个性需求;
资源平台支撑,提升科学素养;
实践活动体验,锻造创新人格;
创新孵化机制,成就创新人才。
近日,小编又获悉了闵行中学的一则喜讯:闵行中学学生在第34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
在参赛人数增加、入围综评率仅8.6%、选拔标准更为严格主题为“创新?体验?成长”的第34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闵行中学科创团队师生齐心协力,实现了新的突破——闵行中学共有46项课题获得上海市级等第奖,其中获市一等奖5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19项;各类专项奖7项。其中,闵行中学李嘉宁同学的“虚拟交通信号灯改善人行横道线通行效率”的研究项目不仅荣获市一等奖,且高质量入选参加7月份将在澳门举办的全国创新大赛(上海市共24项)。
近年来,咱们江川的教育资源也是越来越强盛,未来,闵中将大力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在校本课程、队伍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继续深入探索,让科技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在他们的小小心扉埋下创新的种子,未来开出求知求真的绚烂花朵。
资料来源 | 社区服务办
编辑 | 司徒玦